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2018(第二十六届)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结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来源:中商联信息部 发布日期:2018-03-30

2018年3月30日,2018(第二十六届)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结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改革开放40年宏观经济对消费品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一、    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规模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按可比价算,是1978年的34倍,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从15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GDP比重由1.8%提高到15%。服务业近年来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达到51.6%,较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是1978年的235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人均GDP达到59660元(约9520美元),按可比价算,是1978年的23.8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是1978年的152倍。我国贫困率降至4%以下,目前已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二、    四大动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一是民营经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民营经济成为稳定投资增长、增加社会就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外资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外资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利用,外贸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下快速成长,为此后加入全球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城镇化建设。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森严的户籍壁垒开始松动,我国城镇化率提升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带动投资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四是供给侧改革。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更加坚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部署之首。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明显提升,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M2增速均放缓的情况下,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    城镇消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7倍,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的2.2倍,1978-2017年,我国乡村常驻人口从7.9亿人下降至5.8亿人,城镇常驻人口从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常驻人口比重提升直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同时,随着城市常驻人口基数的扩大,新生代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增加,90后、00后等城二代、城三代逐渐代替其父辈成为新时代的消费主力,在有足够物质基础和知识见识的条件下,他们更敢消费也更乐于尝试新的事物。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8.5%,较1978年提高40.6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占比达到85.8%,较1978年提高约27个百分点。

四、    消费者代际特征明显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均GDP不到500元/年,基尼系数在0.28以下,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在经历了1988年左右和1994年左右两次经济过热后,过去商品供不应求、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商品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加入WTO后,2001-2008年间我国人均GDP从0.87万元/年增长到2.4万元/年,基尼系数保持在0.47左右,城镇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至36%左右。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富足阶段(恩格尔系数29.3%),市场上的消费者主要有三类:经历过经济短缺,物质上处在富足阶段,但精神上处于温饱阶段;经历过经济短缺,物质和思想比较同步,均处在富足阶段;没有经历过经济短缺,直接进入富足阶段。

五、    我国零售企业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迅速壮大

上世纪90年代,外资零售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零售业与国外零售巨头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大型零售企业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的助推下快速发展,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额在消费品市场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14.4%逐年提升至2016年的38.1%。另一方面,我国零售企业从“狼来了”的恐惧,到积极模仿,再到共同竞争,最后利用本土优势孕育出苏宁、大商、国美、华润万家、联华、永辉、步步高以及阿里、京东等一批超越外资的零售百强企业。金融危机并没有阻碍这些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中资零售企业占百强零售销售比重持续提升。

六、    零售业态从单一走向百花齐放

随着引入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我国零售业改变了以百货为主的业态格局,市场中涌现出大型超市、高端百货、家电专业店、品牌专卖店、便利店等一批新业态。2012年,我国网购规模突破1万亿元,在手机等无线终端消费的推动下,2017年实物网上零售额达到5.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5%。百货业态销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额比重从1999年的55.7%下降至2016年11.9%。

七、    民族品牌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由1.8%提高到15%,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民族品牌迎来广阔的全球市场,同时也要面对世界知名品牌的挑战。2008-2011年,我国顶住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经济增速保持在9.4%以上,消费品市场增速更是维持在15.9%以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牵动着企业的发展脉络,民族品牌在竞争中谋发展,全球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和民族品牌的试金石。例如,波司登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羽绒第一品牌;三枪在针织内衣市场中常年保持领先地位;安莉芳女性内衣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十多年排名前三;蓝月亮洗衣液市场地位优势明显;海尔从国内家喻户晓的家电厂商成长为享誉全球的品牌;洋河在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王老吉凭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保持着我国凉茶领军品牌的市场地位。

 

 

2017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实现10.2%的平稳较快增长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各行各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经济增速出现2011年以来首次加快,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一、    消费品市场增速平稳放缓至10.2%

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6262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较上年放缓0.2个百分点,符合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在2017年年初对“2017年消费品市场增长10.2%左右”的预测。2017年消费品市场上半年增长情况较好,下半年则出现增速放缓的压力。其中1-6月份累计增长10.4%,增速较2016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7-12月份累计增长10.2%,增速较2016年同期放缓0.5个百分点。

二、    网络零售额占比持续提升

2017年,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实现54806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2016年加快2.4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比2016年提高8.06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1个百分点,比2016年提高0.76个百分点。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线上、线下消费品市场更加协同发展,零售企业效益得到提高。

三、    乡村消费品市场增速连续六年超过城镇

2017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1972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2016年加快0.9个百分点,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6个百分点,快于城镇1.8个百分点。2017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14290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比2016年回落0.4个百分点。

四、    商品零售增速放缓

2017年,商品零售额实现326618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较2016年放缓0.2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3%,增速快于2016年上半年0.1个百分点;2017年下半年同比增长10.1%,增速慢于2016年下半年0.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150861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较2016年放缓0.1个百分点。

五、    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加快

2017年,餐饮收入实现39644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较2016年略放缓0.1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餐饮收入增长11.2%,增速与2016年上半年持平;下半年餐饮收入增长10.3%,增速较2016年下半年放缓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9751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较2016年加快1.4个百分点。

六、    大众消费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2017年,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商品零售额实现175757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2016年回落0.5个百分点,对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62.2%,比2016年提高2个百分点,占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3.8%,比2016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17年,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餐饮收入实现29893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2016年回落0.8个百分点,对餐饮收入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比2016年下降2.6个百分点,占餐饮收入总额的比重为75.4%,比2016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七、    大型零售企业增速回暖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8%,增速快于20163.3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3.1%,增速提高3.6个百分点;服装类增长4.3%,增速提高4.1个百分点;化妆品类增长9.5%,增速提高8.1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增长0.1个百分点,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家用电器类增长2%,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

八、    化妆品、石油及制品等商品销售情况相对较好

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2%,增速较2016年略放缓0.1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速较2016年提高8个百分点,是增速提升最快的品类;化妆品类增长13.5%,增速较2016年大幅提高5.2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增长5.6%,增速提高5.6个百分点。服装鞋帽和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中西药品类和家具类商品零售额也均实现同比正增长,且增速较2016年略有加快。粮油食品和饮料烟酒类、日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较2016年有所放缓

 

2017年我国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消费者更加关注商品符号价值

 

一、    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9.3%,享乐需求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2017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29.3%,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已经进入富足阶段,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呈现改善升级特征。我国近年来消费升级的一个主要现象是人们更多地通过消费来满足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精神享乐方面的需求。从2017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均继续呈现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享乐需求消费占比持续提高的趋势,消费升级没有出现明显的城乡二元化,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更趋平衡。

二、    改革开放后的城二代人口成为消费主力

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随着城市人口基数扩大,2017年城市新出生人口达到1000万人以上,二代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并成为当前的消费主力。根据估算,90后、00后、10后城镇新出生人群持续增长,和上世纪90年代甚至2000年左右新进入城市的居民相比,90后新时代消费主力的物质财富更加丰富,知识见识显著提升,他们更敢消费也更乐于尝试新的事物。

三、    乡村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持续重视下,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是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8.6%,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长8.1%,高于城镇2.2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各项措施稳步推进,以网上零售为代表的农业零售新业态有效促进城乡消费一体化进程。

四、    业态创新释放实体店消费潜力

2017年,在促进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鼓励下,以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推动了流通业的变革与创新,线上线下零售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一方面,刚需、高频消费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需求增多等因素促使超市成为新零售主战场,电商与实体零售巨头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另一方面实体店积极参加双十一活动,主动采用电商促销手段向线上平台引流,共同助力双十一创造1682亿元的新销售额纪录。

五、    市场呈现全方位的消费升级

一是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2017年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保持在51.6%,服务消费价格涨幅相对较大;二是消费者更加青睐专业品牌和性价比高的商品;三是社交消费稳步增长,餐饮收入占消费品市场比重达到10.8%;四是见识消费发展迅速,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五是品位消费逐渐增多,部分消费者由原来的追求时尚迎合潮流转向满足自我生活方式的需求;六是科技消费成为亮点。

六、    消费者更加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

2017年,消费者通过购物来满足精神需求的特征更加明显,这就导致商品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还增加了由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自然等元素组成的符号价值。在这个背景下,服装市场快时尚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存在感逐渐降低,具有时尚热度的轻奢品牌以及具有文化特征的潮牌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传统零售场所面对新零售的挑战,开始积极调整运营思路,水产品、标准化包装明显增多,支付方式更加快捷

 

2018年消费品市场发展环境和趋势预测

 

2018年,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经济部门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放眼世界,我国零售业既拥有一个相对平稳较快增长的市场机遇,又需要直面消费转型升级日益迫切的变革挑战。只有科学判断经济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消费者的主要需求,零售企业才能优化商品供给的边际效用,实现商品稀缺度与消费者获取的幸福感和付出的痛苦感之间的平衡。

一、    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6.8%左右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将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来看:一是制造业在上年工业出厂价格大幅上涨的刺激下,会出现一轮短暂的大企业上产能、补库存、扩大优质产品生产的小周期;二是我国投资仍有较大操作用空间和回旋余地,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地铁、城市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投资将稳定增长;三是在推动住房长效机制建设下,新三年棚改攻坚计划正式启动,公租房、共产房等保障性、公益性住房投资增速将加快;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8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从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来看: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2018年金融去杠杆、加强融资平台管理、清查PPP项目等都将影响投资的资金来源,制约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仍将持续,部分项目施工速度将受到影响;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不含农户)在2016年、2017年分别为17.4%和19%,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度已达到52.9%,较高的基数将抑制增速继续加快;四是房地产开发商在融资趋紧和商品房交易量增速放缓的影响下,商品房投资增速将持续放缓。

总的来说,在十九大“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精神指引下,在市场需求稳定增长的环境中,实体经济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投资结构将更加优化,预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6.8%左右。

二、    消费品市场预计增长10.1%左右

2018年,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将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从推动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因素来看:一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居民收入将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劳动报酬将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分配制度和精准脱贫等政策将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继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二是2017年,三、四线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财富效应,消费信心因此提升;三是预计2018年将有更多的零售新业态、新商品、新服务、新品牌进入消费品市场,刺激人们消费;四是农村振兴战略将带动乡村消费品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从抑制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因素来看:一是工业生产效益出现回暖,促使企业将利润投入再生产,存在抑制职工收入上涨幅度的可能;二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1%,超过6.53%的增长目标。未来三年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在4.7%以上,即可实现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翻番目标。因此,国家有足够的空间来追求高质量增长并接受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三是我国人口已超过13.9亿人,人口增长速度将放缓,人口数量对消费增长的贡献度将下降;四是上年石油及制品消费增速较快,今年预计放缓。石油及制品占消费品市场比重较大,其增速放缓将抑制消费增长。

总的来说,2018年消费者将更加理性,在社会消费品零总额达到36.6万亿,消费增速还保持在10%以上的情况下,消费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预计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左右。

三、    出口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2018年,我国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是推动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力量,我国经贸大国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经贸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从推动出口增长的因素来看: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较好,外部需求在增加;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继续开展全面务实合作,贸易总量和质量也将随之持续提升;三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成为外贸新增长点;四是2018年1-2月份出口(以人民币计价)累计增长18%,增速快于上年同期7个百分点,好于预期。

从抑制出口增长的因素来看:一是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和谐声音,成为我国出口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二是人民币升值将对出口企业带来汇率风险,提高出口产品成本,减缓增长速度;三是2017年货物出口额已恢复到2014年水平之上,较之增长6.6%,进一步加速增长的空间有限。

总的来说,在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我国货物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外贸企业将在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基础上,向世界输出中国品牌和服务。

四、    CPI涨幅预计在3%左右

2018年的CPI走势将会延续2017年温和上涨的态势。

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来看:一是食品价格在2017年出现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18年食品价格将迎来周期性上涨;二是服务需求持续旺盛,推动服务价格延续上涨趋势;三是工业品价格上涨迫使商家普遍提价。

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来看:一是市场供求关系比较平衡,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消费者更加理性,消费增速平稳放缓;三是零售业创新势头不减,新业态、新商品、新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短期内价格战依然存在。

预计2018年CPI涨幅在3%左右。

五、    GDP增长6.7%左右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行稳才能致远,中央将会采取科学、综合、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保持投资、出口、消费的协调稳定增长。我国各行各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推动高质量发展。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长6.7%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

 

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一、    零售业将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消费品市场的角度来看,我国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对健康长寿的需求、对教育的需求、对品质品位的需求、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对社会安全的需求、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对新鲜事物的需求和对社交的需求。在这八大需求中,又以环境、性价比和新鲜事物最为重要。零售业将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加快变革和创新的步伐,增品种、提品质、丰业态、降成本、融智能,为消费者获得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环境、提升文化素养、享受更多、更新的高品质商品和服务而不断努力进取。

二、    零售业将迎来进口商品消费新时代

2018年,我国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汽车、部分日用品、化妆品、文化娱乐用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进口税率进一步下降。零售业应把握住国家积极扩大进口的时代契机,优化商品供给结构,适当扩大国外特色优势商品进口,提升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消费留在国内。零售业将在商品品类、品牌极大丰富的推动下,增加自营制、买手店的市场份额,改善过去“二房东”经营方式的短板,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我国零售业还将在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中,加速从学习模仿走向创新引领,从低价竞争到高性价比竞争,从数量第一到质量最优,以文化自信替代拷贝文化,助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

三、    零售业将以创新提高供给侧边际效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战略决策,其主要目的就是用有效的政策供给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即提高政策的边际效用。从消费品市场角度来看,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我国消费品市场是一个以大众消费为主的市场。在经历了波浪式的商品消费时期后,目前正处在以旅游为代表的服务消费阶段。但无论是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费,都包含大量的从众行为,重复消费将导致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为了将大众消费的边际效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零售业将以创新为抓手推进商品和服务供给边际效用的提升,零售企业将积极发掘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在商品稀缺和消费者幸福与痛苦感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健康长寿和情感交流是两个消费者较大的潜在需求,有机食品、保健品、改善环境的商品、以及拉进人与人距离的商品、服务以及小而美的零售业态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    零售业将成聚合式发展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4.5%,沃尔玛占美国本土零售份额的22%),零售企业体量较小,市场竞争程度过大,导致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市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2018年,我国零售业将在国家推进供应链创新提升的政策指引下,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另外,我国将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预计金融去杠杆、企业降杠杆将使得市场创新更加规范,风投创业项目数量有所减少,新零售发展回归理性,以阿里、腾讯、京东、苏宁等零售巨头为主导的市场格局趋于稳定。大企业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企业口碑和品牌信誉将成为获取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五、    零售基础设施将借力信息技术迎来全新变革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命运,使得人类从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走进了工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迅速得到满足,完成了人对“物”的需求从“无”到“有”的转变。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社会向智能信息化社会的演化进程。这一阶段,主要是完成人对物的需求从“有”到“好”的转变。

对于传统零售业来讲,零售的“基础设施”就是实体店的“场”。人与商品之间通过这个“场”完成了消费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在智能信息化社会中,基础设施的“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场”既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还可以是虚实结合的;“场”不仅是交易平台,还可以是商品的智能定价平台、商品可追溯平台、以及随时挖掘消费新需求的智能平台等;“场”不仅可以改变人的消费行为,还可以改变企业生产供给行为;“场”可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改革的无界对接,并最终帮助人们实现美好生活。

六、    零售业将继续迎合市场消费升级趋势

消费升级是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零售业将以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进行战略布局和经营方式上的调整。其中,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人们对商品从“不懂”到“懂”,消费更加理性,更加关注性价比;二是消费者对绿色、健康、时尚、智能等的高端新品关注度较高,具备发现市场亮点、创造市场热点的潜力。三、四线城市消费更具大众消费特征,在收入提升和财富效应影响下,较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其消费升级潜力更大,个性化体验式的零售业态、行业领军品牌以及小米、华为这类功能更新快、性价比高的民族品牌将在三、四线市场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服装市场集中度提升,品牌档次格局变化较小

 

一、       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占比持续下降

2017年,我国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238元,同比增长2.9%,增速较上年放缓0.4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总额的6.8%,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为1758元,同比增长1.1%,增速较上年放缓1.1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占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总额的7.2%,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612元,同比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占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的5.6%,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二、       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增速有所回升

2017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服装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首次实现增速加快。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3%,增速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从各类服装销量增长情况来看,T恤衫、女装、茄克杉、防寒服增长速度较快,增速分别较上年提高20.26.30.74个百分点。针织内衣裤和羊绒及羊毛衫增速由负转正。男衬衫、运动服实现同比正增长,但增速较上年放缓。男西装、童装、牛仔服和裤子的销量不及上年同期。

三、       服装成交价格实现同比正增长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测算,2017年我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单价同比上涨1.2%,涨幅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除5月、11月、12月外,其他各月服装单价同比均实现同比正增长,8月、9月上涨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0%8.3%。另外,男装、童装销售增速均呈现量降价升特征:男装零售量同比增长0.1%,销售单价同比上涨2.2%;童装零售量同比下降4.3%,销售单价同比上涨12.6%;女装虽然销售单价同比下降0.6%,但降幅较上年收窄2.6个百分点,其零售量同比增长6.1%

四、       大多数服装品类集中度高于上年

2017年,服装市场大多数品类市场集中度有所回升,一线品牌竞争优势整体增强。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十四个服装品类中,男衬衫、茄克杉、保暖内衣、羊毛衫、羊绒衫、女性内衣、运动服、童装和皮革服装市场集中度前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较上年有所增长。2017年,服装领军品牌市场总和占有率整体提升,男装、童装、羽绒服、运动服等领军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女装市场竞争仍然激烈。

五、       服装销售加速线上线下融合

2017年,服装实体店品牌利用电商平台提高销量的趋势明显,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中“穿类”商品销售同比增长20.3%,增速较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从财报中可以看出,部分传统服装品牌的线上营收占比持续提升;双十一销售排名靠前的服装品牌基本上是实体店品牌,海澜之家、优衣库、VERO MODAONLY等线下做的好的品牌线上优势日益明显;奢侈品牌也在2017年加快线上布局速度,LVMH集团、GUCCI、阿玛尼、爱马仕等奢侈品牌均开展网上服务业务,服装销售线上线下融进一步加速。

六、       品牌档次格局变化较小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服装市场的品牌档次格局变化较小,单纯从品牌提升的角度去占领其他层次品牌的市场空间难度较大。一方面人们购买商品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例如消费者购买3000元以上的羽绒服的动力除了防寒时尚之外主要选择户外功能,因为户外运动符合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符合旅游出行的需求、同时也能从功能技术上分出差异,进而体现消费者品位兴趣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具有基因出身心态,品牌开始的定位决定了今后的定位,品牌档次可能下降但很难提升。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20年的市场监测发现:20年前定位高端的品牌,当下或者保持高端或者成为中档品牌;20年前定为中档的品牌,当下还是中档品牌;存在更换品牌名称实现品牌档次提升的情况,但没有一个20年前是中档品牌,如今是高端品牌的案例。

七、       一线城市服装品牌销售渠道下沉将成主流

随着城镇化和农村振兴,中低收入群体未来的收入上涨水平将相对较快,三线、四线等城镇市场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商业将延续轮动迭代趋势,新进入城市的居民希望得到一个商品品类拓展的市场,商业将沿着消费升级的轨迹解决自身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线城市主要的服装品牌以及百货、购物中心等个性化、体验式的零售业态向三、四线城市发展将成为主流。

八、       新零售将为服装市场注入新活力

新零售的核心在于为商业输出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已经在2017年实现了对传统超市的改造,赋予了零售业中的“场”元素新的动能,激发了人们购买生鲜的消费潜力。随着经济发展,下一阶段人们对新零售的关注焦点将从食品拓展到服装、家电、日用品等百货商品上,一方面会对商品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购物体验和消费体验有更深刻的认知。新零售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智能试衣间、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服装市场注入新活力,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九、       符号价值将推动品牌创新

消费者对服装的精神需求已经超过生理需求,服装品牌可以代表财富、地位、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甚至是科技潮流,其符号价值日益明显。为迎合消费者对各类符号价值的追求,服装品牌将加大创新力度,细分消费市场,为服装加入更多新的元素,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服装市场中将出现更多的设计师品牌、针对某一类需求的专业品牌,以及独特文化特征的小众品牌。

 

家纺消费由耐用品向快消品转化,消费频次提高
 

一、       2017年家纺零售额增速呈下降趋势

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纺销售仍不太乐观,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床上用品零售额售额同比下4.9%,降幅较上年扩大1.5个百分点,是2007年以来的次低增速。

二、       二三线城市零售额增速下降

2017年,一线城市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床上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8%,为2010年以来的次高增速,仅次于2011年14.5%的增速;二线城市床上用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0.7%,已经是连续第五年零售额负增长,二线城市市场持续低迷;三线城市床上用品零售同比下降0.05%,低于上年同期1.95个百分点。

三、       品牌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

2017年,我国家纺品牌集中度明显上升,床上用品套件,前十品牌集中度从2016年的35.2%上升至37.4%;床上用品各种被从2016年的29.2%上升至32.8%;相比2007年,床上用品集中度更是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床上用品套件前十品牌市场集中度从2007年的29.8%上升至37.4%;而床上用品各种被前十品牌市场集中度也从2007年的26.9%上升至32.8%。

四、       品牌家纺平均单价明显上涨,高性价比商品受消费者青睐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床上用品套件平均单价为595元,比上年上升60元,床上用品各种被平均单价为536元,比上年上升44元。2017年家纺产品销售平均单价呈显著上涨趋势,套件价格相比上年上升11.2%,各种被上涨8.9%,套件价格涨幅略快于各种被。近年家纺产品价格涨幅较大,相比2009年,床上用品套件和各种被的平均单价涨幅均超过60%。由于家纺产品消费弹性大,家纺品牌企业不应该过度提价,要通过提升产品性价比、提高消费者消费频率来撬动市场空间。

五、       家纺由耐用品向快消品、低频消费向高频消费转化

过去,国人对家纺产品的消费习惯较为传统,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家纺由耐用品向快消品、由低频消费向高频消费转变。这种转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家纺市场渠道产生变革,例如,商场渠道由于渠道体验性不强,尽管品质家纺消费仍然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相对便宜的家纺产品,并保持较高的更换频率。比如毛巾原来是低频的耐用品,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定期更换毛巾,不会等到毛巾用破了,就会扔掉。

六、       体现生活方式和情感共鸣的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目前最小的90后已经成年, 00后也登上消费舞台,这意味着主流消费群体的切换基本能完成。8090甚至00后所接受的教育与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于70后,他们更加注重产品自身质量,更加在意生活方式。对于8090后而言,他们可能会转向能够带来内心满足感的商品。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得到更多青睐;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产品,也能契合消费者的需求,也许会成为新的潮流。比如无印良品的床单被罩,就是通过输出简约生活方式来引起消费者共鸣,传递回归生活本质的理念于文化。

七、       家纺行业家居化成趋势,跨界融合成效显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整体家居概念的出现,让许多消费者享受到了一站式购物的时尚与便捷。从窗帘、沙发、床品到墙纸、饰品、家具的整体配套设计,比起简单的床品展示,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其次,“大家居”提供多种款式的家居物品和多种风格组合搭配的家居风格,并随季节和时尚变动,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搭配或组合的机会,进而提升连带率。第三,通过与陶瓷、软装、家具等行业的深度交流合作,通过相互支撑、嫁接出一体化的跨界新模式,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共荣、共赢,获得不错的收效。

八、       智造、科技、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家纺企业生产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产品推陈出新越来越智能,推动了家纺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在新零售时代,家纺行业要进入智能化,一定要利用好大数据,加快智能化设计研发,了解客户需求,建立整体供应链智能化,并以定制化、人性化生产为核心思想进行智能生产。此外,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重点中指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绿色服装”、“绿色床上用品”等已成为纺织品消费的主流,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博得消费者青睐。

 

 家电市场零售额增速加快,消费升级带动智能化普及

 

一、       大型零售企业家电零售额增速加快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2%,增速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实现同比正增长。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消费升级、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品提价、前期房地产销售情况较好是2017年家电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的主要原因。

二、       大型零售企业空调零售额实现大幅增长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空调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1.4%,增速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洗衣机零售额同比下降1.2%,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1个百分点;电冰箱零售额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上年收窄3.6个百分点。空调销售较好主要受到消费升级、高温天气的影响

三、       家电和音响器材零售价格降幅收窄

2017年,我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市场虽然整体价格依然下降,但降幅较上年有所收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0.2%,降幅较上年收窄1.6个百分点。从市场反映的情况来看,空调、冰箱、洗衣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价,其中冰箱受成本上涨和能耗新标准的影响,提价幅度相对较大;洗衣机在消费升级的作用下,高端洗衣机占比提升,从而带动价格上涨;空调市场也在智能空调、壁挂式空调和中央空调市场比重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价格上涨。

 四、       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家电市场集中度普遍提升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彩色电视机、房间空调器、家用电冰箱和家用洗衣机这四类大家电市场集中度较上年均有所提升。前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中,彩色电视机为93.2%,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房间空调器达到86.9%,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家用电冰箱达到81.5%,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家用洗衣机达到83.3%,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除四类大家电外,其他家电品类市场集中度也较上年普遍提高。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电饭煲前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之和为84%,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电暖器为79.5%,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电热水器为78.8%,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家用电风扇为81.4%,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吸油烟机为83.1%,较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空气净化器为73.4%,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五、       小家电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以及消费主力年轻化,人们对家电的品牌、品质以及功能都有更多更新的要求。在大家电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小家电因其品牌新、功能丰富、产品迭代快等特点,市场提升空间相对较大。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及家人的健康要求日益提高,大幅增加了市场对室内空气净化、保湿、以及食品料理、食物保鲜、餐具清洗等功能的需求,因此,关乎健康的小家电将迎来较快增长。

六、       消费升级将带动中高端智能化家电快速普及

品质、技术和创新依然是2018年家电市场实现增长的关键所在。过去家电市场红利来自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提升带来的家电普及,而新时代的家电消费红利将集中在消费升级驱动下的中高端家电需求的不断扩大。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仍处在较高水平,该现状将加速家电企业尽快调整产品结构,通过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家电商品实现利润的稳步增长。我国家电企业智能化转型将着重为消费者打造智能化、人性化、实用性兼备的家庭生活场景,围绕家庭饮食健康、空气净化、水质安全、环境保湿、娱乐丰富等生活需求,借助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

七、       网购将助推家电市场城乡一体化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居民及中低收入群体未来收入较快增长,相应的带动其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网购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电商扩张路线逐步由城市为主转变为城乡渠道并重,农村物流、零售网点等商业基础设施将持续完善,农村网购市场将快速崛起,有效减小城乡消费品市场品牌、品质、价格以及服务间的差距,成为助推城乡消费品市场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助力。2018年,家电连锁企业和电商巨头将加快推动农村家电市场的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渠道,为我国家电市场保持健康、稳定、较快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2017年化妆品市场同比增长10.5% ,“美丽经济”见证人民美好生活

一、化妆品市场重回两位数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限额以上企业化妆品类零售额为2514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相比2016年提升了5.2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限额以上企业化妆品类零售额除2015、2016年以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5%,增速相比上年明显回升,再次回到两位数的同比增长。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连续多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的十几年以来,除2014-2016年,其余年份我国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化妆品类零售额也均实现了10%以上的较快增长。

化妆品市场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市场消费升级和市场环境提升对市场拉动作用明显,此外新产品新品牌不断涌入,也对市场有所拉动。

二、全年月度增速基本平稳

从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化妆品类零售额月度数据情况来看,全年月度增速基本平稳,除年初1-2月份同比增长7.1%,6月份同比增长8.6%,其余月份增速均在9%以上,其中,8月份月度增速最高,增速为16.7%,11月份也同比增长较快,增速为14.0%。

三、美容彩妆品、香水类市场增速高于基础护肤品

根据统计,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主要的化妆品品类中,美容彩妆品类同比增长20.8%,香水类同比增长19.8%,均明显高于护肤品类的12.5%。

相比2016年,这三类产品零售额增速均有明显提升,增速均高于上年同期超过十个百分点。

四、零售价格同比增长1.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化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相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五、年轻群体引领化妆品消费快速升级

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物质上没有经历过匮乏的时期,精神上秉持力践“对自己好一点”的理念,在化妆品消费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往高端品牌升级的现象。根据《麦肯锡2016 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大众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的百分比表明,2016 年中国消费者的升级消费主要集中在化妆护理用品、饮品与生鲜食品领域,其中化妆品领域体现的升级消费趋势最为明显。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化妆品典型企业2017年业绩财报中在中国市场的数据也均体现出这一特点。

六、男性化妆品市场快速增长

对精致体面生活的追求和整体消费的升级,是促使我国男性化妆品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男性化妆品市场处于低渗透、高增长格局。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2019年中国内地男性护肤品及化妆品市场的零售额平均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3.5%,远高于全球的5.8%。香港贸发局的研究报告称,2019年内地男性护肤品及化妆品市场的零售额将达19亿元人民币。

七、可视化网络社交拉动美容彩妆产品增长

目前我国社交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表现出明显的数据化、移动化特点,也是未来很长时间的发展趋势,其中,这些网络社交相当一部分都以可视化方式进行呈现,在这种情况下,美容彩妆品连同各种美颜相机一起受到“爱面子”、“求点赞”的年轻人的追捧,成为拉动我国化妆品市场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根据L2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美容产品市场。

 

健康是食品消费的必然追求,品质消费成为食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一、       日常主副食品消费增长趋缓,品类结构显著升级

随着人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粮油制品整体消费增长不及肉禽蛋奶及水产品等消费升级类食品,食品品类结构升级明显。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食品消费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2017年,各食品类别中粮油食品、食用油类以及肉类、蛋类、家禽类零售额增速相对较低,而符合人们高品质需求的水产品类、干鲜果品类、奶及奶制品类零售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5.4%、4.8%和6.5%。

二、       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企稳回升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粮油、食品零售额增速企稳回升,2017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粮油、食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增速相比上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

三、       方便、快捷成食品消费重要诉求

随着我国家庭规模的缩小,对食品消费的方便、快捷化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在外吃饭的频率加大,便捷化食品、小包装食品的需求增加。如果说2016年餐品外卖令人印象深刻,在2017年外卖由于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更是出现急速增长。此外,随着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目前在小型零售店和连锁便利店花费更多,同时也减少了对大卖场超市的光顾。

四、        “场景化+社交化+时尚化”消费兴起

2017年盒马生鲜、超级物种与传统的农贸市场或生鲜超市最大的区别是,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有更好的性价比,可以即买即食,是家庭社交的场合,提供快捷的到家服务,这些都正好切中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痛点。

消费需求社交化。比如星巴克咖啡厅,人们到星巴克喝咖啡更多的是为了与亲人朋友体验一段美好的时光。

消费需求时尚化。例如,奶茶早期以夫妻店形式出现,原料简单,制作快速,品牌形象和装修非常简单,食品卫生和体验都不能保障。而2017年喜茶之所以大火,茶产品本身当然是重要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喜茶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一杯茶饮,环境、感觉和体验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五、       食品消费正迈向“零食化”、“娱乐化”

随着年轻消费群体成为我国食品消费市场的主题,食品不再是满足人们温饱的产品,第四餐概念由此诞生,在碎片化时间购买体验非正餐的零食趋势愈加明显。此外,90后,特别是那些1995年后出生的中国女性已成为线上零食的最大消费群体。餐饮娱乐化时代到来,一个好玩的餐厅胜过其它原以为好的标准的餐厅,成为了新一代主流消费群体的重要参考。

六、       健康是食品消费的必然追求

近几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已发生了质的变化,食品已经从温饱的需求升级为健康,享受的层次。从具体消费品类来看,2017年果汁饮料的销售额增速明显高于碳酸饮料。在很多品类中,高端细分市场增速如今超越大众细分市场。如瓶装水、酸奶的高端产品增速远高于大众产品,证明中国消费者愿意为健康产品买单,健康类型的食品消费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七、       品质消费成为食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当前,食品消费需求已经由“物美价廉”的阶段上升至“品质优先”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高品质的健康食品支付额外的价格。尤其是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一代对食品消费也更理智,对传统品牌的依赖日益减少,他们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购买高品质的食品,在外就餐时也会选择环境较好、服务较好的餐厅。 

八、       年轻消费群体注重消费体验,新颖美食被广泛接受

出生于809000年代的“新世代”消费者,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生来就处于马斯洛需求上三层的新生代消费者,他们除了对有对食物的基本需求以外,更加愿意为更好的生活方式买单,如更好看的食品包装、更舒适潮流的用餐环境,甚至排队买某些网红产品。这时消费者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是食品本身,是典型的体验消费。未来,食品企业将更加重视产品创新、内涵方面的建设,重视情感的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情感化。

九、       圈层消费模式下,食品消费层次更加分明

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投射到食品消费市场,呈现出食品消费分层的趋势,不同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差距逐渐扩大。其中高端市场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营养性有较高要求,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有机食品、进口食品、滋补食品消费量较大,消费内容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中档市场,则以高端消费市场为标杆,同时考虑价格的合理性和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状况,低档市场消费者和高档消费出现断层,主要以生活必需的食品为主,消费内容相对单一,但中低档的大众消费容量巨大,且大众食品需求较为刚性,增长较为稳定。居民食品消费层次区分更加明显也将带动食品消费总量的扩大。

十、       信息技术保障食品消费市场安全、健康、稳定运行

信息时代,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防控。例如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供应链上各种食品信息分类、采集、分享,最终实现生产、加工、物流、零售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追溯,保证了消费者食品安全基本需求、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尤其是区块链技术有望在食品安全领域推广将进一步,京东希望区块链技术能够证明其澳洲牛肉的真实性,从2018年春季开始,京东的顾客可以跟踪到他们购买的每一块牛肉在什么地方,如何运输,以及产出这块牛肉的牛是如何饲养的。可以说,这是新时代食品安全的重大变革。